2013年12月4日 星期三

04-016 長角長頸金花蟲

亞科:Criocerinae 窄頸金花蟲亞科
學名:Lilioceris nigropectoralis (Pic, 1928)
體長:9.0 mm
寄主植物:菝葜科-菝葜、台灣土茯苓、細葉菝葜。
卵期:不詳。
齡期:幼蟲期不詳。前蛹期約14天,蛹期約20天。
生態習性:成蟲及幼蟲均以菝葜屬植物的葉片為食,成蟲幾乎全年可見。雌蟲產卵於葉面,卵為橘黃色長膠囊形,每次可產下約40枚卵,呈等距扇形排列。幼蟲會群聚啃食,堆積糞便的習性並不明顯;老熟之終齡幼蟲沿植株而下鑽入土中,吐出白色泡沫建成橢圓形蛹室化蛹。
其他:(舊文一篇分享)
長角長頸金花蟲是長頸金花蟲中最晚被發現的種類,第一次是由Kimoto在 1967年於阿里山記錄,而且僅此一筆,以後再也沒有了。2006-11-06 內人在北投住家附近找到本種,一時之間大家完全搞不清楚它是誰,幸虧李奇峰教授把它鑑定出來了。後來在台北近郊愈看愈多,才發現本種是北部郊山常見的種類!本種有紅色型及黃色型兩型, 外觀上其細長的觸角最易與別種區別。
前年冬天找到本種時有卵及幼蟲,成蟲反而很少見。從十月到二月都有發現幼蟲,看來本種是在秋冬到早春繁殖的種類。幼蟲灰黑色有紅邊(黃色型成蟲的幼蟲則是有黃邊),看起來很像火龍果。受驚擾時幼蟲會吐出綠色的汁液來嚇人,如果不再吵它,它會吸回去,不會浪費掉的。幼蟲長得很快,長大後鑽入土中吐出白白的泡沫,結成蛹室。那白色泡沫凝固後形成一層堅韌的薄膜,應該會是很有發展性的一種生物材料,不知有沒有人在研究?在蛹室的保護下,蛹要經過約40天才羽化為成蟲,在三四月時出現。這些春天羽化的成蟲並不急著繁殖,悠閒地在森林中棲息著。在台北近郊閒逛時都很容易在菝葜上找到它們,甚至是附近的其他植物上也有,它們此時呈半休眠狀態,很少吃東西。印象最深刻的是有次連續兩個星期日去同一個地點,在同一片葉子下看見同一隻長角長頸金花蟲,位置完全沒變。這些金花蟲就以半休眠的狀態度過漫漫長夏,成為無金花蟲的夏日中台北近郊最易找到的金花蟲之一。
從5月看到9月末,牠們都是差不多一樣不吃不動的狀態。到了10月,事情突然有了改變,長角長頸金花蟲突然開始胃口大開。而且,看見它們有交配的行為了!這種果然是在秋冬才繁殖的種類,在野外觀察了一整年才得到結論。如果從4月羽化算起,到10月結束休眠開始活動,它們一共休眠了有半年之久!所以這種應是一年一世代的種類!一隻小小的金花蟲需要一整年才能完成其生活史,而且夏天休眠六個月,真是小生物大學問!

REF: Lee, C.-F. and H.-T. Cheng. 2007. The Chrysomelidae of Taiwan I. Sishou-Hills Insect Observation Network Press, Taipei County, 199 pp.
參考資料:李奇峰、鄭興宗(編) 2007. 台灣產金花蟲科圖誌 1. 四獸山昆蟲相調查網, 199頁.
紅色型成蟲

黃色型成蟲


形成環狀防禦的紅色型幼蟲

黃色型幼蟲